為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2024年8月31日陸河縣人民政府印發了《陸河縣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方案(2024—2026年)》(以下簡稱《方案》)。為便于各有關部門、單位理解《方案》內容,切實做好工作落實,現作如下政策解讀:
一、方案的起草背景
隨著城鎮化發展和人口變化趨勢,城鄉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逐漸凸顯,人民群眾對其子女入讀優質學校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特別是城區學位資源緊張、農村學校發展滯后等問題亟待解決。根據《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扎實推進教育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省的意見》(粵發〔2024〕1號)《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教育行動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粵辦函〔2023〕231號)、全省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暨“雙創”工作現場推進會以及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大會精神,縣教育部門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陸河縣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方案(2024—2026年)》,旨在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
二、工作原則
教育部門會同各鎮在充分調研、反復論證的前提下,以積極穩妥推進為原則,保障學校布局調整工作的順利推進。
(一)統籌規劃好學校布局。將全縣鄉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納入城鄉總體規劃,充分考慮人口流動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科學布點,實現資源整合的同時,妥善處理好就近入學與適度集中、辦學規模和教育質量的關系。
(二)因地制宜實施布局調整。各鎮結合人口分布、地理特征、交通資源、城鎮化進程和學齡人口流動、變化趨勢,采用撤并小規模學校、完全小學改制為分校、設立九年一貫制學校等方式,對學校布局進行合理調整。
(三)及時解決群眾提出的訴求。在實施小規模學校撤并過程中,要積極回應群眾反映的學生上下學交通保障等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
三、工作目標
落實上級工作部署,充分考慮人口流動及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從撤并小規模學校、推進“一校多區”辦學、設立九年一貫制學校、實施鎮中心小學體制改革等方面入手,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加大優質學位供給,明確鎮中心小學管理職責,推動教育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的高效整合。至2026年秋季學期,全縣設立10所公辦初級中學(含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設立17所公辦完全小學(含7所鎮中心小學)。
四、方案的調整計劃
(一)撤并部分小規模學校。2024年春季學期撤并河田鎮岳溪小學和上護鎮護南小學。2024年秋季學期計劃撤并河田鎮內洞小學、新田鎮新村小學、南萬中學初中部(南萬中學更名為南萬學校)。2025年計劃撤并侖嶺中學。2026年計劃撤并南溪中學、上護鎮大同小學。
(二)推進辦學體制改革。推進教育資源共享,進一步做大做強優質學校,將縣實驗小學、縣實驗中學整合為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命名為“陸河縣實驗學校”。結合鎮中心小學管理體制改革,整合重組規模較大、辦學質量較好的區域中心學校,充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彰顯一校多區辦學模式的優勢,推動學校內各校區的高度融合發展。2024年秋季學期,完成縣實驗學校,東坑鎮中心小學(原東坑小學),螺溪鎮中心小學(原螺溪小學)、新良小學,河田鎮中心小學(原河南小學)、城北小學、河田小學,上護鎮中心小學(原護北小學)、樟河小學,河口鎮中心小學(原河口小學)、營下小學、北中小學,新田鎮中心小學(原新田小學)、逸夫小學,水唇鎮中心小學(原吉溪小學)、新豐小學、護硁第二小學的整合重組。整合重組后,以上17所學校保留法人,其他小學注銷法人,其中鎮中心小學負責對全鎮小學、幼兒園、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實行統一管理。
(三)增加優質學位供給。結合實際制訂《陸河縣實驗學校優質學位擴容工作方案》。至2024年秋季學期,實驗學校初中部新校區、老校區同時辦學,增加2400個初中優質學位;河田鎮寶山小學、高砂小學改制為實驗學校校區,增加1550個小學優質學位。
五、方案實施的時間節點
2024年至2026年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