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陸河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20年,面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沖擊,陸河全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科學統籌疫情防控常態化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十三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基本完成,高質量發展邁出堅實步伐,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奠定堅實基礎。
一、綜合
經汕尾市統計局統一核算,2020年,陸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890870萬元,比上年增長2.9%。其中,第一產業完成增加值158330萬元,增長4.4%,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1.6%;第二產業完成增加值234790萬元,下降0.2%,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2.5%;第三產業完成增加值497751萬元,增長4.7%,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80.9%。三次產業結構為17.8:26.3:55.9。
圖1 2015-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及其增長速度
圖2 2015-2020年三次產業結構圖
全縣年末戶籍人口354423人,其中,城鎮人口163509人,占戶籍人口的比重46.1%。
全年全縣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7720萬元,比上年增長6.1%;其中,稅收收入21945萬元,增長10.2%。全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2455萬元,下降7.5%;其中,教育支出66957萬元,增長0.8%;衛生健康支出42476萬元,增長15.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1890萬元,增長1.6%。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3678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2378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數169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8%,與上年持平;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率67.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上漲2.4%。
二、農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60889萬元,比上年增長4.9%。其中,農業產值162503萬元,增長7.1%;林業產值25432萬元,增長4.8%;牧業產值60080萬元,下降1.6%;漁業產值3923萬元,增長3.3%;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產值8952萬元,增長2.5%。
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61746畝,比上年下降39.2%;油料種植面積22827畝,增長2.8%;蔬菜種植面積73369畝,增長3.6%。
全年糧食產量56825噸,比上年增長17.9%;稻谷產量49482噸,增長5.7%;蔬菜產量102626噸,增長6.0%;水果產量123847噸,增長5.4%;油料產量4829噸,增長6.8%;茶葉產量3149噸,增長7.1%。
全年肉類總產量12292噸,比上年下降2.7%。其中,豬肉產量7091噸,下降10.2%;禽肉產量3802噸,增長9.7%。全年生豬出欄90434頭,下降9.6%;年末生豬存欄52089頭,下降11.7%
全年水產品產量4090噸,比上年增長3.5%。其中,淡水產品4090噸,增長3.5%。
圖3 2015-2020年糧食產量及其增長速度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0.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下降7.9%。分經濟類型看,集體企業下降12.7%,股份制企業增長10.8%,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下降9.4%;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下降10.4%,重工業增長7.0%。分行業看,制造業增長5.5%,電力、燃氣和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下降48.0%。
圖4 2015-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
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93555萬元,比上年增長2.2%。全縣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企業5個,共完成建筑業總產值24537萬元,增長10%。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3.4%。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下降19.9%,金融業增加值增長8.3%,房地產業增加值增長7.5%。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42848萬元,比上年增長22.9%。其中,營利性服務業實現營業收入增長27%。
全年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實現增加值21170萬元,比上年增長11.8%。
全年公路貨物運輸總量119萬噸,增長9.4%;貨物運輸周轉量9293萬噸公里,增長16.1%;全年公路旅客運輸總量28萬人,下降54.3%;旅客運輸周轉量6586萬人公里,下降46.7%。
表1 2020年完成公路貨物和旅客運輸量及其增長速度
全縣年末公路通車里程1604.45公里,比上年末增長0.4%。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54951萬元,比上年增長30.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561萬元,增長36%;電信業務總量152390萬元,增長30.7%。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21.0%。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增長252.7%;第二產業投資下降17.9%;第三產業投資增長27.8%。
圖5 2015-2020年固定資產增長速度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比上年下降25.3%,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9%。工業投資下降17.9%,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0.8%。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8%,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1.9%。制造業投資下降29.2%,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8.3%。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300657萬元,比上年增長151.2%。其中,商品住宅開發投資257106萬元,增長236.7%。
全年商品房銷售面積353741平方米,比上年增長41.8%。其中,商品住宅銷售面積343112平方米,增長46.2%。
六、國內貿易
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9141萬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11631萬元,增長63.2%。按經營地分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8581萬元,下降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00560萬元,下降1.0%。從消費形態看,商品零售319635萬元;餐飲收入39506萬元。
圖6 2015-202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及其增長速度
七、對外經濟
全年貨物進出口總額5545萬元,比上年增長36.2%。其中,出口3677萬元,增長10.1%;進口1868萬元,增長156.2%。進出口差額(出口減進口)1809萬元。
全年合同利用外資10564萬元,比上年增長124.8%;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642萬元,下降60.9%。
八、金融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1031352萬元,增長6.8%。其中,住戶存款余額680872萬元,增長8.3%。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507368萬元,增長51.7%。其中,住戶貸款余額357120萬元,增長32.9%;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余額149150萬元,下降130.4%。
表2 2020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貸款及其增長速度
圖7 2015-2020年本外幣住戶存款余額及其增長速度
九、人民生活、社會保障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64元,比上年增長7.7%。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55元,增長7.0%;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8元,增長9.2%。
圖8 2015-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其增長速度
全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507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9%。按常住地分,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7795元,增長5.2%;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12071元,增長7.1%。全縣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8.1%,比上年上漲2.1個百分點,其中城鎮為38.8%,農村為36.8%。
圖9 2020年全縣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及其構成
年末全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含離退休)32003人,比上年末增長17.7%。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108339人,增長2.0%。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3233人,增長1.4%。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58724人,下降3.0%。參加失業保險10536人,下降46%。參加工傷保險15816人,下降4.1%。參加生育保險15504人,與上年持平。
全縣各種社會福利收養性單位9所,社會福利收養性床位476張。年末城鎮低保人數336人;農村低保人數8433人。農村五保供養人數1563人。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全縣各級各類基礎教育(含學前教育)招生16438人,比上年下降1.4%;在校生43671人,下降17.4%;畢業生15025人,下降8.5%。小學學齡兒童、初中入學率均達100%,高中毛入學率95.1%。
全年專利申請量262件,比上年增長12.4%;授權量241件,增長3.4%。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18件。獲得3C產品認證的企業3家。年末全縣共有縣及縣級以上國有研究與開發機構、科技情報和文獻機構1個,高新技術企業3家。
年末全縣共有建成或在建省級授權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個。獲得資質認定計量認證的實驗室6家,獲得質量、環境、職業健康三大管理體系認證企業分別為9、8和9家。
十一、文化、旅游、衛生和體育
年末全縣共有群眾藝術館、文化館1個,縣級及以上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全縣有廣播電臺1座,電視臺1座。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8.3%,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7.8%。有線廣播電視用戶數和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均為2.65萬戶。全縣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21萬冊,人均圖書擁有量0.61冊。
全年接待過夜游客51.6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3400萬元。
年末全縣共有衛生機構191個。其中,醫院13個;衛生站158個;專科防治站、所,衛生防疫站和婦幼保健站、所均有1個。全縣衛生機構衛生技術人員1218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30人,注冊護士448個。擁有醫療床位1085張,其中,醫院1085張。全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擁有衛生技術人員47人,衛生監督機構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0人。甲乙類傳染病830例,死亡0例。
十二、資源、環境與安全生產
全縣水資源總量136678.29萬立方米,較上年偏少39.4%;全年平均降水量1040.80毫米,偏少54.3%。年末全縣水庫蓄水總量2476.10萬立方米,偏少50.3%;全縣總用水量10673.38萬立方米,增長0.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1.2萬噸標準煤,比上年下降0.6%。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上升7.93%。全社會用電量44630萬千瓦時,增長14.7%。其中,工業用電量13803萬千瓦時,增長7%。
全年全縣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351天;建成污水處理廠1座,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率74.2%;垃圾處理站數2個。
全年完成營造林4786公頃,其中人工造林667公頃,當年新封山(沙)育林1333公頃、更新改造3259公頃、森林撫育4119公頃。全縣森林覆蓋率達73.04%,活立木蓄積量310.63立方米。
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7起,死亡14人,受傷3人。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5起,死亡5人,受傷3人。全縣道路交通萬車死亡率為2.8%。
注:
1.本公報中2020年數據為初步統計數。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
3.2011年起,規模以上工業統計口徑為年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的工業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統計起點由計劃總投資50萬元提高到500萬元,增速為可比口徑。
4.規模以上服務業范圍是:(1)年營業收入2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三個門類和衛生行業大類;(2)年營業收入10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教育三個門類,以及物業管理、房地產中介服務、房地產租賃經營和其他房地產業四個行業小類;(3)年營業收入500萬元及以上服務業法人單位。包括: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兩個門類,以及社會工作行業大類。
5.2012年四季度,國家統計局實施了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改革。2014年起按照新的調查口徑對外發布城鄉一體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分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由于新老調查方案在調查范圍、調查對象、城鄉劃分標準、樣本抽選、計算和匯總方式、指標口徑等方面變化較大,改革后新口徑數據和舊口徑數據存在不可比的差異。
6.從2015年起,“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更名為“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各項存款余額中,“單位存款”更名為“非金融企業存款”、“儲蓄存款”更名為“住戶存款”。2020年起,旅游數據在統計口徑、調查方法等變化較大,與歷史數據存在不可比。
7.地區生產總值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進行修訂,農業相關歷史數據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進行修訂。
8.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含外資銀行。
9.從2019年1月起,我省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斷繳費人員統計口徑調整為:中斷時間在3個月及以內的省內外戶籍中斷繳費人員。對確曾有繳費但中斷繳費時間超過3個月以上的人員不納入統計上報,實行另庫管理。
資料來源:本公報中城鎮新增就業、登記失業率、社會保障數據來自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醫療保障局;財政數據來自縣財政局;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數據來自縣科工局;公路里程、運輸數據來自縣交通運輸局;銀行業金融數據來自人民銀行陸河中心支行;教育數據來自縣教育局和縣委黨校;質量檢驗、專利數據來自縣市場監督管理局;旅游、文化數據來自縣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衛生數據來自縣衛生健康局;各類安全生產、道路交通事故數據來自縣應急管理局;戶籍人口數據來自縣公安局;水資源數據來自縣水務局;環境監測、污水處理數據來自市生態環境保護局陸河分局;生活垃圾數據來自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林業數據來自縣林業局;其他數據來自汕尾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汕尾調查隊及上級部門反饋。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