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河縣在廣東縣域經濟發展中排33位,在廣東縣域經濟發展階段劃分中屬于初級產品生產階段
省統計局昨天公布的《廣東縣域經濟狀況及發展路徑選擇》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2005年我省縣域發展加快,幾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高于全省水平。在分縣考核中,增城市蟬聯縣域經濟總量第一,清新縣生產總值(GDP)增速最快,佛岡縣人均GDP增速最快,饒平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最快。
二三產業比重提高吸納投資能力增強
《報告》顯示,2005年,廣東縣域加快發展。全省67個縣(含縣級市,下同)完成生產總值3997.39億元,比上年增長12.8%,增幅提高1.4個百分點。縣域經濟發展有五大特點:一是受珠三角的輻射帶動,產業升級加快。2005年,縣域GDP三次產業構成由上年的29.5∶36.9∶33.6變為26.7∶38.8∶34.5,二、三產業分別比上年上升1.9個和0.9個百分點。二是縣域資源和勞動力優勢對降低成本作用明顯,產業效益較高。2005年,縣域增加值率達到39.9%,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5個百分點。三是縣域吸納投資的能力明顯增強,投資大幅上升。2005年,縣域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2.6%,增幅比全省高3.7個百分點。四是農業生產穩中有升。五是農民收入顯著提高。2005年,縣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9.5%,增幅比全省高2.1個百分點。
縣域經濟總量偏小地區發展仍不平衡
《報告》指出,廣東縣域經濟雖然取得大發展,但經濟總量小,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依然存在。2005年,縣域占全省82%的土地、47%的人口,只創造17.9%的生產總值、6.7%的財政收入。
《報告》公布了2005年廣東縣域主要經濟指標,增城以269.68億元蟬聯縣域生產總值老大的寶座;生產總值增速最快的是清新縣,達到31%的增幅;佛岡人均生產總值增速最快,達27.2%;饒平縣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最快,達58.2%。
《報告》運用分縣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對各縣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2005年67個縣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結果顯示:從總得分看,排位靠前的既有珠三角的傳統經濟強縣,也有清遠、云浮、河源等地迅速崛起的山區縣。67個縣中,增城綜合評價得分最高,達到80.68分;其后是鶴山67.02分,臺山65.08分。佛岡盡管經濟總量較小,但經濟增長快,以64.43分居第4位;其2005年GDP比2000年增長了1.6倍,在全省67個縣中平均增速最高。總得分列前10位的縣有7個在珠三角,還有清遠市2個(佛岡、英德)、云浮市1個(新興)。排位靠后的分別是五華、翁源、興寧、惠來、雷州、新豐等,分布在粵東、粵西、粵北等地,顯示出各區域的縣域經濟發展不均衡。
《報告》還根據著名經濟學家錢納里關于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標準,對2005年各縣人均GDP按1980年美元不變價和匯率進行折算,劃分為三個層次(具體劃分名錄見附表二):第一層次是經濟強縣。人均GDP在13916元以上,折算為1980年1200-4800美元,屬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含增城、惠東等7個縣,全部處于珠江三角洲。這些縣工業發展水平高,外貿依存度高,人民生活富裕,城市化水平較高。第二層次是中等發展縣。人均GDP在6598-13916元之間,折算為1980年600-1200美元,屬于“工業化初期”階段,共有35個縣。這些縣普遍農業基礎較好,工業發展有一定規模,人口眾多,但第三產業落后,城鎮化水平有待提高。第三層次是欠發達縣。人均GDP低于6598元,換算為1980年低于600美元,屬于初級產品生產向工業化初期的過渡階段,是全省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共有25個縣。這些縣大多數是山區縣,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利,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生產方式落后,產業結構層次低。
找準定位根據特點選擇不同主攻方向
《報告》提出,各縣在找準自己的定位后,要根據各自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主攻方向:經濟強縣要注意“優化”,以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為主,通過工業的做大做強,更好地發揮極點作用,輻射帶動周圍各縣;中等發展水平縣的建設則要突出“特色”,省里要將優惠政策和有限的資源從經濟強縣逐步向中等發展水平縣傾斜,著力培育壯大一批具有比較優勢和鮮明特色的骨干支柱產業,把這些縣潛在的資源優勢和勞動力優勢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使中等發展水平縣成為我省縣域經濟加快發展的中堅;經濟欠發達縣要在發展模式上進行“創新”。省里也要改變對第三層次縣的扶持方式,省財政對山區縣、貧困縣扶持重點應從扶貧款劃撥為主逐步轉為項目建設為主。同時加大縣域之間領導干部的流動,達到換腦的目的,使欠發達縣既能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也能克服依賴思想,增強自主發展能力。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