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也叫“柬”。它種類繁多,有“婚帖”、“出(滿)月帖”、“戴歲(周歲)帖”、“生日帖”、“拜年帖”、“新屋落成帖”、“落葬酒帖”……其中“拜年帖”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團體(如獅班等)拜年帖;另一種是個人拜年帖。前一種現在還流行,后一種現在已經絕跡。但在幾十年前,個人拜年帖在陸河及周邊地區相當盛行。
拜年帖都是用紅紙做成的,紙質有好有差,任人選購。它是長方形,長約
帖的內容是:“恭賀新禧×××(姓名或單位)拜(或寫“鞠躬”,或寫“敬禮”)?!肮зR”寫在帖的右上角,要空兩格?!靶蚂睂懺谔恼许敻瘛?span lang="EN-US">XXX拜(鞠躬或敬禮)寫在正中的下邊。(如圖)
新
禧
恭
賀
X
X
X
拜
︵
鞠
躬
或
敬
禮
︶
|
下面談談個人拜年帖的寫法。
“拜”、“鞠躬”和“敬禮”這幾個詞看似簡單,但用起來卻十分嚴謹,等級分明。跟長輩拜年,姓名下面一定要寫“拜”表示對長輩的尊敬。若寫成“鞠躬”,特別是寫成“敬禮”,受拜者會非常生氣,感到有失身份和尊嚴。另一方面人們也會指責“拜年者”不懂禮貌,沒文化;跟平輩拜年一般寫“鞠躬”;跟晚輩拜年,一般寫“敬禮”。
“拜年帖”跟其他帖的用途不同。其他帖的作用是邀請客人。拜年帖則是給親戚朋友拜年用的一種禮物,相當于現在的賀年卡。它起源于何時,筆者沒有去考究,估計最少有幾百年的歷史。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在春節期間都有走親訪友相互拜年,互祝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合家幸福,如意吉祥的優良傳統。拜年帖是一種書面禮物,既廉價又大方得體。它在解放前至文革時期相當盛行。當時我們陸河一帶(包括五云、上砂、下砂等周邊地區),在春節期間,人們走親訪友都要帶上帖子。有籮格(裝禮物用的一種竹籃)的,就把拜年帖放在籮格里,有的要放若干張,若親友鄉里的人有喊吃茶,就拿上一些“假喜粄”和帖子給他們拜年。回家時親戚還要回“拜年帖”給這些客人拜年。
在家鄉,從春節到正月半(元宵節)期間,各家各戶都要煮米程(爆米花糕)茶叫左鄰右舍吃??腿硕家獛咸咏o主人拜年。賓主間一邊品茶吃米程,一邊聊天,互祝在新的一年里,老少平安,財丁兩旺,萬事如意。主人收到拜年帖貼在廳堂里的墻壁上,供人觀看,自己也有一種自豪感。
當時,“拜年帖”對人們溝通感情,增進友誼,對發揚光大祖國的儒家文化的作用是不可低估,對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立和諧社會的今天還有借鑒作用。
作者:羅新煥 河田鎮教師
(如需轉載請與作者本人聯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