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成功演出,傾注了民間藝人們的心血和無數的辛勞。“雙獅滾球”節目需要11位技藝嫻熟的藝人,相當默契的緊密合作才能成功。雙獅出8人提線操作,沙婆由1人提線操作,球出2人提線操作。一個
羅洞木偶劇團是民間一個股份制藝術團體。它組建于一九七九年四月間,迄今近二十周年。該團現有從藝人員15人(股份成員),平均年齡為23歲,文化程度最高者為高中,低者為初中。
羅洞木偶劇團是在當地黨政的重視、支持和原陸豐縣文化主管部門的幫助指導下,經過一群山村青年克服重重困難共同努力創建起來的。該團建立起來以后,便成為活躍在山區里的一支文藝輕騎隊。他們不僅為山里人送去了渴望、企求已久的文化藝術,還為他們送去了歡樂和希翼,填補了山里人文化生活的貧窮。
羅洞木偶劇團所在地是陸河縣東面最邊緣的一個偏僻山村──大坑唇村。改革開放前,那里高山云霧繚繞,數十里羊腸小道彎曲崎嶇,舉步維艱。一無通信二無通電,當地群眾長期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為三餐而奔波的生活。文化生活貧窮到了極頂。他們幾年看不到一場戲,一年難以看上一場電影。枯燥、寂寞陪伴著他們。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開了閉塞的山門,一群不甘再寂寞、再貧窮的熱血青年,商議著組建一個屬于自己的文化藝術團體──木偶劇團。這個大膽的設想得到了鎮委、鎮政府的重視、關懷和該管區黨支部的大力支持。彭武昌、彭玉燕等十幾個青年,各自從羞澀的襄中掏出積攢已久且非常有限的三、五元錢從五華縣請來了五位原廣東省木偶劇團退休老藝人當他們的老師。在老師悉心輔導下,很快學會了木偶操作技術,同年便為山里人獻上一臺半生不熟的木偶戲。山里群眾看上了自己演的戲,高興得如同過一個盛大節日般陶醉。山里人的滿足更堅定了他們把劇團長期辦下去決心。為了供給老師們的食宿和工資,青年們把老師安排在自己家里吃“輪食",用山里的咸菜作佳肴,用木柴換來的錢作工資,硬是堅持二年的學徒生涯。一晃就是20年過去,二十年間他們始終堅持為山區群眾服務的宗旨,利用業余時間送戲下鄉到山區到老區。每年上演40余場次,20年八百余場的演出,凝聚了一群山里青年的汗水、淚水和心血,交織著他們的喜怒和哀樂。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