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渠堂
石渠堂位于陸河縣上護鎮硁二村委上屋自然村,建于清道光年間,1991年重修,坐東南向西北,為一進院落式結構,總面闊23.5米,總進深24米,占地面積564平方米。
石渠堂門樓是懸山頂牌坊,上面灰塑燕尾翹角,正面門額上書“祿閣流芳”四字,畫有龍、麒麟等動物圖案;背面門額上書“受天百?!彼淖帧V黧w建筑是“上三下三兩橫屋”布局;總面闊22.5米,總進深13.1米,灰沙土夯墻,灰土瓦,硬山頂,鑊耳山墻,山墻、梁架雕飾精美,是典型的陸河客家民居結構風格。
五 星 祠
五星祠,位于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正大村,始建于明朝萬歷(1573-1620)年初,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是明朝知名京官葉高標的祖祠。因該祠按“金、木、水、火、土”的“五星歸垣”地理布局建造,故稱之“五星祠”。
該祠坐北向南,初建時是磚塊壘砌,至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時,改用灰沙夯筑;祠居田垅如砥、莊然中處,占地面積2000余平方米,是一座具有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四合院,面闊七間,進深二進,分上、下廳,兩旁廡廊、中間天井。木質大門與門檻,門檐處置二根圓石柱,祠內上廳豎立6對圓石柱,正中掛“功及三郡”、“諫議名卿”兩匾,分別為明代抗寇英雄葉宗德留匾和明代葉高標匾。下廳豎立2對圓木柱,正中懸掛明崇禎皇帝御賜粵東名丞葉高標題匾“職任最為清要”匾額;鑲嵌在左廡廊墻上的清同治七年祠宇保護禁條石刻碑,字跡清晰。五星祠整體屋宇典雅,風格樸實,堂廊相接,以其灰瓦突檐、素面無飾的建筑特色,給人一種樸素莊嚴的感覺,成為當地一處名勝古跡,是旅游觀光的景點之一。
該建筑具有五星歸垣、八卦現緣、天井無涵、異草歲生、紫爐靈動、藝筑集萃、圣峰成相、菩提無塵等八大奇觀,對研究明清時代的建筑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研究價值。
曜德樓
曜德樓位于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圳口村委下園子村,座西南向東北,總面闊65.6米,總進深37.6米,建筑占地面積約2466平方米,連門前禾坪和池塘共占地3385平方米。據其族譜載,約建于清代道光至咸豐年間,是當地貢生陳亢宗等興建的客家圍屋。該樓有內外兩圍,內圍門樓內為雙廳雙橫屋。兩座廳屋均面闊三間,當地人稱為“上三下三”。外圍門廳內也有雙橫屋?;疑惩梁粔?,木石梁架,灰瓦硬山頂。里面大院帶小院,大屋套小屋,內外橫屋均有多組小四合院,共約60多間房子。
曜德堂是陸河目前發現的規模較大、布局獨特、建筑與環境協調、保存比較完好的古民居,梁架木雕、彩繪和墻頂壁畫精美,對研究當地古民居建筑及地方歷史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
葉媽李太八十三院墓
葉媽李太八十三院墓位于陸河縣螺溪鎮螺溪村委兆田自然村,始建于明朝,于乾隆辛卯冬重修。坐東南向西北。墓身長5.5米,寬8.5米,墓地構建面積46.75平方米。
該墓是一座用花崗巖石砌成的石墓,呈“雙衣墳靴腳墓”狀分布。該墓由墓冢、墓碑、護嶺、壟環、山手、月池、拜臺、拜桌等構成。墓冢表面為六角形寶珠頂帽狀建筑;墓碑帶禽腳由一塊整石雕刻而成,高0.8米,寬0.98米,厚0.1米,墓碑正文直書陰刻:“懿德勛績葉媽李太八十三院墓”;左文陰刻:“乾隆辛卯冬重修”;右文陰刻:“五大房等同永祀”;碑額為波浪式三拱形,浮雕“雙龍戲珠”圖案,墓碑兩側有“官人童子”浮雕,護嶺內壁刻“祥云拱月”浮雕;祭臺正面浮雕“鶴延年、鹿、獸”(意為福、祿、壽)。山手石板內壁刻“雙龍吐珠”圖案,山手端望柱頭刻石獅像,陰刻墓碑聯兩對: “奇勛千古在,偉績萬年垂”; “源流綿吉水,枝葉衍螺溪”。
該墓的古典雕刻藝術和罕見的建筑風格,不僅具有欣賞價值和紀念價值,而且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
葉月梅夫婦合葬墓
葉月梅夫婦合葬墓位于廣東省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正大村大陂自然村,當地人稱之“馬墓”、“白馬墓”,是汕尾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坐東北向西南,墓地上建筑為花崗石構筑,石料均由福建運輸而來,是一座花崗巖石亭墓,墓亭為重檐廡殿頂,四支方形亭柱高1.1米,墓亭面寬1.3米,亭內正中墓碑寬0.4米,高0.8米,厚0.18米,墓身長16.1米,寬13.6米,墓地構建面積218.9多平方米。墓碑直書陰刻:“明故顯考月梅葉公妣范、羅、鄭太媽墓”,右下方直書陰刻:“孝子眾房等祀”,碑文周圍有花卉雕飾,墓的左右扶手為花崗巖石雕刻的動物頭像,祭臺和墓身雕有梅花鹿、丹鳳朝陽等吉祥圖案,做工精細,造型獨特,是陸河境內獨一無二的一座明代石亭墓墓葬。原豎立在墓地前的一正門兩側門三層石牌坊,由于時勢之緣故,在解放初期被毀,現僅存牌坊正門門額石,正門門額石橫書陰刻“月梅葉先生歸全宅”。此墓地形似馬,又傳以前墓地和牌坊建造完工后,時有白馬顯身,故 “馬墓”、“白馬墓”因此而得名。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政治部指揮中心舊址(蟠龍祠)
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政治部指揮中心舊址位于陸河縣河田鎮寶山村委青龍背自然村的蟠龍祠,始建于1923年,2009年重修,座北朝南,面闊19.3米,進深19.6米,建筑占地面積378平方米。“上五下五”布局,石磚墻,硬山頂,灰瓦面,琉璃瓦溝頭滴水。堂內雕梁畫棟,墻上花鳥壁畫。上廳置龕供神主。正中上方懸掛“豫章堂”巨匾。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曾是粵贛湘邊縱隊東江第一支隊政治部指揮中心;是東一支隊機關報《大眾報》社址、是廣東省通用“新陸券”及“河田流通券”鈔票印刷廠的駐地。民國時期抗日名將廣東省政府主席羅卓英以及羅為雄、羅尚忠等官員為該祠題匾。據載,原全國人大原常委會副委員長、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志當年曾在“蟠龍祠”領導和開展對敵游擊戰爭。
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駐地舊址(商賢家廟)
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駐地舊址――商賢家廟,位于廣東省陸河縣河田鎮河田居委塘子唇,是陸河縣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雍正初年,1932年、1990年、2011年三次重修,是彭姓族人為紀念彭姓始祖商賢大夫錢鏗公(彭祖)的家廟。
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駐地舊址――商賢家廟,座西向東,總占地面積4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77.8多平方米, “上五下五”布局,左右廡廊,硬山頂,灰沙土夯筑墻,綠色琉璃瓦面,屋脊塑雙龍戲珠,四周飛檐翹角。大門兩側放置手工磨成的清代石雕石鼓,雕梁畫棟,墻楣壁畫精美。上廳供彭祖錢鏗公塑像,兩側木刻鎏金楹聯,上方懸掛“信述堂”橫匾。配套設施有休閑健身場、戲臺、展覽室、牌樓、水池、彭祖紀念館,商賢、思恩兩橋以及假山噴泉等,集旅游、鍛煉、娛樂、休閑于一體。
1923至1927年大革命時期,商賢家廟曾一度成為革命先烈彭湃領導農民運動創立蘇維埃政權的辦公地址,后因革命挫敗廟堂被反動派燒毀,1932年修復。解放戰爭時期,作為粵贛湘邊縱隊政治部駐地的商賢家廟,為人民解放事業作出重大貢獻。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新中國成立前后曾在此辦公。
中正樓
中正樓位于陸河縣螺溪鎮新良村委赤黎塘自然村。建于1905年,坐北朝南,“上三下三一橫屋加外橫屋”布局,石腳泥磚墻。共有房子30余間,總面闊19.2米,總進深14.7米,占地面積282.2平方米,是一座較為完整的清末廳屋組合式傳統民居。一脈山巒從西北蜿蜒而下直至屋后,狀似蜈蚣下山,加之主脈兩旁許多小山脈向下延伸,如蜈蚣之百足,故過去人稱此處地理風水為“蜈蚣吐珠”。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