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草背景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聚焦糧食安全與鄉村振興,提出“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和“健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機制”,強調深化農村改革與城鄉融合,將縣域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主戰場。文件要求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為地方特色產業提供政策支持。
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出,將“三農”問題列為發展核心,同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2024年出臺的《鄉村全面振興規劃(2024—2027年)》進一步細化任務,明確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目標,為地方產業指明方向。廣東省結合中央部署,通過《廣東省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年)》明確將“特色農業產業化”列為重點任務,提出通過優化縣域特色產業布局、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等舉措推動農業特色化發展。
陸河縣作為“中國青梅之鄉”,依托政策東風,聚焦青梅品種優化、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推動全鏈條增值。通過整合資源、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地正加速實現青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為縣域經濟與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
二、編制的意義與作用
陸河青梅作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編制產業發展規劃具有顯著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從必要性看,當前產業面臨種植分散、加工鏈條短、品牌溢價不足等瓶頸,亟需通過系統規劃構建“種植—加工—銷售—文旅”全產業鏈體系,同時為落實“打響陸河青梅品牌”的戰略目標明確實施路徑,更要應對日本等國際市場嚴苛品質要求與競爭壓力,通過規劃引導標準化種植、精深加工及國際認證提升競爭力;從可行性看,全縣青梅種植規模、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及多項深加工專利為青梅產業奠定了堅實產業基礎,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省市級政策為青梅產業提供有力支持,國內外對健康食品與高附加值青梅產品的旺盛需求契合消費升級趨勢,因此,該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是整合資源、突破瓶頸、搶抓機遇、實現品牌躍升和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與有力保障。
三、制定的基本原則
本規劃圍繞相關法律法規和上級主管機關有關規定以及縣委縣政府對推動青梅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提出的相關要求,結合陸河縣實際情況制定。
四、主要內容
《陸河縣青梅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從“中國青梅之鄉”到“全球青梅價值創新中心”》以“雙核驅動、全鏈升級”為核心,構建了“2+8”的發展戰略框架(兩大核心組織機構+八大重點建設工程)。圍繞“國際青梅產業聯盟”和“青梅未來研究院”兩大核心機構構建發展框架。“國際青梅產業聯盟”聚焦品牌國際化與市場拓展,通過打造“陸河青梅”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跨境電商平臺和中國青梅交易集散中心,深化線上線下聯動銷售,并聯合國內產區推動跨區域協作;“青梅未來研究院”則立足科技創新,建設國家級種質資源圃,開展品種改良與精深加工技術研發,并與華南農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培養技術人才,推動“青梅+大健康”產業融合。二者協同形成“品牌引領+科技驅動”的現代化體系,支撐青梅產業從種植到加工的全鏈條升級。
規劃同步構建“八大工程”,覆蓋陸河青梅一二三產全產業鏈,推動產業全鏈條升級。“八大工程”包括國家級青梅種質資源圃建設工程、標準化青梅果園建設工程、果品采后初加工處理建設工程、青梅精深加工項目工程、中國青梅產業集散中心建設工程、品牌建設及營銷體系建設工程、青梅產業農文旅養結合及產業融合建設工程、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涵蓋了品牌、市場、科技、生態等維度。將陸河縣打造為全國青梅產業標準化制定者、全球市場核心參與者和全球青梅價值創新中心,確立“世界青梅看中國,中國青梅看陸河”的全球青梅產業地位。
1.國家級青梅種質資源圃建設工程。致力于系統性收集并保存陸河縣以及國內外優質青梅種質資源,構建涵蓋主要栽培品種、野生近緣種及特色突變體的種質資源庫,為青梅品種的改良與產業升級奠定堅實基礎。在此基礎上,項目通過對比試驗、遺傳分析等手段,精心篩選高產、抗逆性強、加工特性優良的青梅品種,并且選育試種新品種,形成科學的良種繁育技術體系,推動青梅產業向標準化、品牌化方向發展。
同時,青梅種質資源圃可以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吸引科研院所深度參與種質研究,并廣泛開展農業科普教育,有效提升青梅產業的科技含量與社會影響力,為青梅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貢獻力量。
2.標準化青梅果園建設工程的建設目標是聚焦于標準化、生態化及高效益的現代化發展路徑。首要目標是打造成為全國標桿的青梅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和國際標準化青梅示范園,通過推廣綠色栽培技術和矮化密植模式,實現青梅產量增長,并確保優質果比例不低于85%。為進一步鞏固全產業鏈基礎,規劃建設集約化、機械化管理的青梅種植基地,為青梅深加工產品提供穩定且高質量的原料供應,同時強化“陸河青梅”地理標志品牌的市場影響力。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亦重視生態效益,通過實施水土保持措施及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策略,力求將果園生態化覆蓋率提升至90%以上。此外,還致力于形成一套可推廣的“矮化密植+智能管理”的青梅果園建設模式。
3.果品采后初加工處理建設工程以“標準化、高效化、融合化”為核心目標,通過建設標準化腌制池、現代化曬梅場和集約化加工廠房,全面提升青梅等果品的采后初級處理能力,全縣年處理能力將提升10000噸以上,降低采后損耗率,顯著提升果品資源利用率。在品質管控方面,通過溫濕度可控的晾曬工藝,確保果品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如GB 14881、GB 5084),滿足梅酒、脆梅等深加工產業鏈的品質需求,為后續產品增值奠定基礎。通過腌制池集群、烘干房、曬梅場和集約化加工工廠的協同布局,標準化腌制池集群可輻射全縣各鎮各村,并整合縣域內青梅種植、加工、銷售資源,形成“產供銷一體化”鏈條,實現產業增效與鄉村振興的雙重目標。
4.青梅精深加工項目工程的總體目標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通過建設青梅精深加工研發中心、產品檢驗中心、升級企業智能化生產線、強化產業鏈招商等舉措,全面推動青梅產業的產品研發能力和加工能力升級,聯合科研單位攻克高附加值產品研發技術瓶頸,提升青梅資源利用率,開發可量產的高價值青梅精深加工產品,延伸至生物醫藥與大健康領域,豐富精深加工產品數量;同時,推動現有加工企業設備升級并引入領軍企業,提升資源利用率與產品附加值,構建“研發-加工-檢驗-應用”全鏈條體系,實現青梅產業從傳統初加工向高科技、高效益的精深加工轉型,全面增強產業競爭力與綜合效益。
5.中國青梅產業集散中心建設工程以陸河青梅產業科創園與交易集散中心為雙核載體,旨在構建“科技賦能+全鏈整合+文化驅動”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模式。通過打造集文化展示、技術研發、質量檢測、展銷交易、電商直播于一體的綜合服務體系,該工程不僅推動青梅產業從傳統種植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躍升,更以標準化建設、產學研協同和數字化營銷為抓手,重塑青梅產業鏈生態。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創新激活產業內生動力,以品牌文化提升市場競爭力,以集散樞紐強化資源配置效率,從而形成“產地經濟”向“集群經濟”的轉型。這一戰略布局旨在成為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打造中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三產融合”的標桿示范;通過推進全產業鏈升級,帶動區域就業增長、農民持續增收和產業輻射效應,最終實現從地方特色產業向國家級青梅產業高地的跨越,為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探索可復制的創新路徑。
6.品牌建設及營銷體系建設工程以打造中國青梅產業標桿品牌為愿景,構建陸河青梅“品牌+文化+科技”三位一體的全產業鏈生態體系。通過創建具有國際辨識度的區域公用品牌,統一品牌戰略輸出與視覺資產體系,構建覆蓋“直播電商+新媒體矩陣+體驗空間”的全渠道營銷網絡,開展青梅產品的宣傳推廣,提升青梅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以及青梅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品牌影響力。引領青梅產業向高端化、品牌化、國際化方向發展。同步推進中國陸河青梅產業科創園載體建設與IP文化賦能工程,形成以品牌溢價驅動產業升級、以數字營銷拓展全球市場、以文化IP激活文旅融合的創新發展格局,力爭將陸河青梅打造成為代表中國優質農產品品質標桿的產業集群,實現“世界青梅看中國,中國青梅看陸河”的戰略定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7.青梅產業農文旅養結合及產業融合建設工程以青梅產業為核心,推動農業、文化、旅游、康養深度融合,構建“生產+加工+文旅+康養”四位一體的產業生態圈。整合陸河縣休閑旅游資源,以青梅為特色,打造“中國青梅之鄉”國家級文化IP,形成全國知名的青梅主題旅游目的地,吸引全國甚至全球游客觀光旅游,帶動青梅衍生品消費,促進全縣旅游綜合收入。通過三產聯動,實現“以梅興產、以梅促旅、以梅彰文”,全面推進陸河青梅產業的持續發展,將陸河青梅打造為具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知名品牌,把陸河青梅農文旅養打造成為全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典范,把陸河打造為國際青梅文化交流中心。
8.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建設工程打造中國青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引擎,以完善體系、增強能力為著力點,加快技術支撐、科技推廣服務、質量安全監管、社會化服務及產業化組織建設。通過構建“陸河—華南地區—全國—國際”四級進階式產業聯盟體系,以科技創新驅動全產業鏈標準化、數字化升級。聚焦全流程質量追溯監管、標準體系研發及國際認證;依托“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生態,培育標準化種苗培育、精準農藝培訓體系及復合型人才矩陣,賦能青梅產業全周期技術規程;同步打通高端商超渠道與國際出口通路,形成“技術標準引領—品質品牌增值—全球市場輻射”的產業閉環,全面搶占全球高附加值農產品價值鏈制高點。最終形成與陸河青梅產業發展相適應,結構完整、機制靈活、保障有力、運轉高效的科技支撐與服務體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