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擘畫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時代藍圖,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吹響了奮力推動廣東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沖鋒號角。”日前,汕尾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逯峰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汕尾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圍繞省委賦予的“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全新發展定位,以推進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為總牽引,聚焦關鍵領域、重點環節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動汕尾高質量發展再上新臺階,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汕尾實踐新篇章。
南方日報:汕尾如何在全市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把黨中央決策部署及省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實?
逯峰:汕尾市委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重大政治任務,部署開展14個方面55個專題調研,結合汕尾實際謀劃推出了500多項改革舉措,形成汕尾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十三屆五次全會部署的路線圖、任務書。
我們突出帶頭學、全面學,一起學、深入學,領導干部紛紛深入一線邊調研、邊宣講,在調研宣講中發現群眾需求、體會改革脈動、傳遞改革聲音;堅持“市縣鎮村”四級聯動,開展“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主題培訓,通過“1+8”專題培訓,輪訓2.5萬人次;組建宣講隊伍147支,動員宣講員2600多名,開展宣講活動3400多場次,持續掀起學習宣傳貫徹熱潮。
南方日報: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汕尾如何把握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時”與“勢”,在西承東聯中實現“雙向奔赴、借力發展”?
逯峰:省委賦予汕尾“西承東聯橋頭堡、東海岸重要支點”的全新發展定位,定位之重、期望之重,為汕尾在新征程實現跨越發展、進位爭先帶來新的重大歷史機遇、注入強大的信心動力。我們圍繞強化“橋頭堡”功能作用,緊抓產業有序轉移和深圳對口幫扶協作,持續完善“產業升級”新型幫扶協作機制,在借梯登高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前三季度,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速4.8%,位居全省第3。
全力提升“引”的質效。圍繞產業項目招引,我們緊盯省“雙十”和深圳“20+8”產業集群,推行基金招商、聯合招商、精準招商等模式,有力推動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前三季度“五大主導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達78%。我們將以重塑招商引資體制機制為重點,參照深圳做法制定招商“16條”政策,用好用活總規模10億元的園區產業基金,最大限度撬動大灣區、深圳的產業向東布局,并借力深汕特別合作區這一輻射源、孵化器,引進新能源汽車、新材料、智能制造等產業上下游企業,深度嵌入深圳的產業鏈創新鏈。
全力建強“接”的平臺。圍繞提升產業平臺能級,我們在省內率先成立深汕產業共建合作園區管委會,有效平移深圳運營管理模式,首批4家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落戶深汕產業共建園區。我們將推動汕尾高新區等主平臺擴容提能,全力推動4個縣區結對共建園區提質增效,完善“指揮部+管委會+開發公司”運行機制,導入深圳國企實施土地一級開發、設施配套建設等,全面提升園區承載力,實現“小體量”迸發“大能量”。
全力優化“融”的環境。圍繞降成本提效率,我們對標學習深圳營商環境經驗做法,推進深汕政務服務零距離銜接,2023年省數字政府改革建設考評位列粵東西北第1。我們將聚焦打造“四個一流”營商環境升級版,以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為抓手,以深化“兩個清風”行動為支撐,推進同標準、同水平高效審批,讓企業享受與深圳零差別的服務。
全力增強“創”的動能。圍繞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我們堅持“走出去”,在廣州、深圳支持下布局建設6座“創新飛地”,目前入駐企業164家,已轉化落地產業項目16個;堅持“引進來”,引進中山大學、省科學院等建立“校地企”創新聯合體,建成紅海灣實驗室等省級科技平臺。我們將借助大灣區、深圳科創的強大輻射力、帶動力,狠抓創新主體引育、創新平臺建設、創新成果轉化,加快推動科技創新資源要素向汕尾流動,賦能服務產業發展。
逯峰:汕尾將圍繞“全域鎮村典型示范”目標,緊扣“兩大動力機制”,以管用實用、群眾認可的改革舉措,持續激發釋放縣域發展潛力活力,推動“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全面突破。
聚焦做好“建設”文章,構建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我們將持續推進縣城擴容提質、鄉鎮功能重塑、鄉村風貌提升,加快推動實現全域美麗。在縣城層面,以海豐縣納入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建設為契機,以“擴權強縣、強縣擴權”改革為抓手,推進街區拆建并舉、服務功能升級、歷史文化激活,全面提升縣城綜合承載力和吸引力。在鎮村層面,迭代升級10個鄉村振興“連線成片”示范片區,按照“點上出品、線上出彩、面上出新”要求,統籌推進典型培育、風貌提升、沿線整治、綠美汕尾生態建設,在塑形鑄魂中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聚焦做好“發展”文章,構建特色產業培育動力機制。圍繞做大做強“土特產”,以9個“食品谷”建設為抓手,培育發展生蠔、海膽、甘薯、油柑、荔枝等名優產品,35個優質農產品獲得“圳品”認證,58家供銷農場農產品進入大灣區,打響“汕尾海鮮、天下領‘鮮’”品牌,推動“小特產”升級為“大產業”。圍繞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以打造省農文旅融合示范項目為契機,完善“國企+村企+運營團隊”機制,積極導入國企盤活資源、連片開發運營,引育一批懂市場、善經營的鄉村CEO,培育發展“高鐵+文旅”、“跳島游”、濱海休閑運動等交農文旅商融合新業態,進一步增人氣、育企業、旺市場、富百姓。前三季度,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6.4%、全省第1。
聚焦做好“借力”文章,構建社會發動動力機制。我們將抓牢央企國企助力、縱向橫向幫扶等機遇,鞏固齊抓共促良好局面。深化央企助力模式,積極發揮央企牽引作用,帶動國企、民企積極參與鎮村建設、產業培育,在合作共贏中實現新發展。深化市場融資模式,以“發一度電捐一分錢”機制撬動企業等力量,為縣域發展注入更多源頭活水。深化群眾發動模式,加強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開展黨建引領“入戶聯心”活動,推廣應用“強村公司+鄉村工匠”模式,進一步發動群眾建設美麗家園。
聚焦做好“向海”文章,構建海洋強市動力機制。汕尾因海而生、依海而興。我們將鍛強海洋牧場新支柱產業,完善“飛海開發”“拿海即開工”等機制,發揮中廣核“風漁融合”平臺、華潤零碳現代化海洋牧場牽引作用,推動全省首個中外合作陸基三文魚養殖基地等項目落地投產,實現全產業鏈發展,打造全省海洋牧場示范區。集群發展海上風電及裝備制造產業,發揮海上風電產業協同帶動作用,推動中船集團等新招引、總投資超300億元的鏈主及上下游產業項目落地,加快打造廣東全產業鏈海上風電產業園。
南方日報:結合汕尾實際改革經驗,如何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
逯峰:我們將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積極主動當好改革促進派、實干家,扎實把改革的“大寫意”變成發展的“工筆畫”。
主動求變打破固化思維。我們聚焦破解“百千萬工程”瓶頸問題,梳理形成31項基礎性改革,并從群眾急難愁盼中找準改革發力點,謀劃了24項務實管用的“小切口”改革,其中多項改革案例獲得國家和省的推廣。我們將堅持從小切口破題、向大縱深發力,以“闖”的精神、“創”的勁頭、“干”的作風,奮力繪就汕尾改革新圖卷。
系統集成加快整體推進。我們將聚焦推動汕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優先方向,謀準找實一批“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引領型改革事項;聚焦破解制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問題,集中突破一批“破冰突圍”的攻堅型改革事項;聚焦靶向施治解決急難愁盼民生難題,強力推進一批惠民型改革事項;聚焦塑造改革品牌,創新探索一批打得響、數得出的示范型改革事項。
求真務實推動行穩致遠。我們將緊盯“一把手”這個“關鍵少數”,優化方案明確黨政“一把手”親自抓改革,推動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掛帥出征,并堅持清單化落實、跟蹤式問效,建立健全“改革責任機制”,實現改革事項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管理,強化督查考評手段,扎扎實實把“改革的釘子”釘到位、釘牢固。
(內容來源:汕尾市審計局官網)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