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廣東召開2025年表彰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大會,正式表彰新一批特級教師、南粵優秀教師和南粵優秀教育工作者,共計2344人獲得榮譽稱號。
“榮譽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我將繼續與更多教師同仁攜手,讓教育政策的陽光照亮每片操場、每個教室,每張笑臉。”現場,作為特級教師代表發言的清遠市新北江小學體育老師楊建娣感觸地說。
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近年來,廣東持續表彰優秀教師,號召廣大教師向先進看齊,營造尊師重教社會氛圍。不僅如此,廣東從待遇提升、減輕負擔等方面持續發力,不斷提升教師地位,為教師隊伍建設注入活力,讓尊師重教在南粵大地蔚然成風。
提升待遇保障
為教師專業發展搭臺鋪路
如何讓教師成為“受尊重、有尊嚴、有奔頭”的職業?從榮譽激勵到提升待遇保障,再到搭建職業發展平臺,廣東“多軌并行”,為教師發展構建全鏈條支持體系。
“大家今天都吃了饅頭吧?這里就有碳酸氫鈉分解的知識點!”在廣州市從化區第二中學教師廖榮滔的課堂上,學生們聽得興致勃勃。
從教26年來,廖榮滔潛心鉆研教學方法,把校園打造成生動有趣的“化學實驗室”,其研發的“探秘火箭推進劑”“我為火炬選燃料”等教學案例入選廣州市優秀教學案例,讓他動力十足,對未來更加充滿信心。
近年來,廣東持續深化教師榮譽表彰體系,通過定期評選優秀教學案例,表彰、宣傳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不斷提高教師地位,讓尊師重教成為社會風尚,也讓教師的職業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待遇保障的筑牢,則為教師從教更添安全感。
當前,廣東建立的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已實現全省93個縣(市、區)全覆蓋,每年惠及30余萬名鄉村教師。全省共約30.06萬名鄉村教師享受生活補助,人均達1022元/月,最高的達人均1468元/月。職稱評聘也向基層傾斜,如今,農村初中、高中專任教師高級職稱占比分別達18.82%、22.45%,均優于城市同類學校水平。
廣東還圓滿完成清欠教師工資待遇專項行動,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設立3個省級教師工資待遇保障監測點,確保中小學教師工資按時足額發放。
數據顯示,“十四五”期間,廣東省級財政投入教師專項經費近199億元,為教師待遇提升提供了堅實支撐。
與此同時,廣東暢通教師群體成長通道,為教師搭建了從“骨干”到“名師”的成長階梯。
去年,廣東啟動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項目(2024—2026年),“十四五”期間共遴選1008名學員參加。如今,已結業的學員中有133名學員通過這一平臺成長為廣東省中小學名教師、名校(園)長、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38名學員通過正高級教師職稱,獲得更好的職業發展。
落實減負政策
讓教師安心從教無后顧之憂
讓教師安心從教,既要做待遇“加法”,也要做負擔“減法”。
早在2020年底,廣東就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實施方案》,要求各地落實教師減負“四個統籌規范”,即統籌規范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統籌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統籌規范精簡相關報表填寫工作,統籌規范抽調借用中小學教師事宜,嚴格清理與教育教學無關事項。
在此之后,中小學教師減負工作緊鑼密鼓推進——
完善中小學教師減負清單和保留項目清單,壓縮全省對中小學校和教師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印發中小學教師減負落實情況自查整改工作方案,組織各地開展中小學教師減負落實成效自查自糾;將減輕中小學教師不合理負擔問題作為對市縣政府履行教育職責情況督導檢查的重點內容……
2024年起,廣東進一步細化舉措,通過公布省級白名單的方式,明確劃定“禁區”。白名單規定事項外的社會事務,一律不準進校園。
省教育廳還對進校園事項的實施過程提出要求,不得出現打卡、做題、簡報等重留痕輕實效的形式主義做法,更不得增加中小學和教師報表、考核、總結等非教育教學義務性負擔,有效遏制了社會事務隨意進校園現象,切實減輕教師非教育教學負擔。
各地嚴格落實,例如在中山市火炬高新區,當地對進校園事務實施清單化管理,每年2月都集中收集各部門各類需要進校園的事務,統一開展審批及備案管理工作,與教育教學內容無關、已納入日常教學的相關專題活動或主體不是學生的活動,不再允許進入校園。
同時,廣東聚焦實際關切,全面排查糾治違規借調中小學教師問題,切實落實不得借調的最新要求、具體要求,持續推進構建長效制度機制,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
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全省中小學教師總數(含幼兒園、中職)從139.73萬人增長至152.14萬人,教師職業在廣東更具吸引力。越來越多優秀人才選擇投身教育事業,為廣東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案例
陽江市陽東區紅豐鎮塘圍初級中學
語文老師廖小鳳:
扎根鄉土,逐光前行
2000年從學校畢業后,廖小鳳帶著對教育的熱忱踏上鄉村中學講臺,這一守便是25年。25年間,廖小鳳親歷著鄉村教育的巨變。
在她的印象里,早年的鄉村學校還是塵土飛揚的黃泥跑道,尚未配齊投影儀的教室,和只能靠錄音磁帶的英語課堂。如今,塑膠運動場鋪進校園,智能化教學平臺走進每間教室,實驗室設備也日漸完善。對此她深刻感受到,鄉村學校的條件好了,教師們有了更好的“舞臺”施展才華,教學動力也更加提升了。
25年來,廖小鳳從一名普通老師逐漸成長為教學名師,這條成長之路既離不開她對教育的熱愛與堅持,更離不開政策的暖心托舉。
“‘新強師工程’實施以來,廣東推出了一系列重視教師、關愛鄉村教育的政策,惠及鄉村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溫暖。”廖小鳳說。
2014年,學校添設心理咨詢室,她因受學生喜愛,被委以擔任心理教師的重任。為更好地幫助學生,她自學并參加了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培訓,成功考取證書。2018年,憑借突出的工作表現,她成為學校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從此走上了專業化發展和校本引領的道路。
2020年,廖小鳳獲評初中語文高級教師,職場生涯迎來進一步發展——她被陽東區遴選為第三批鄉村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廣東給予她的這片“天地”里,她不斷向更高處攀登,精進教學能力,在2022年入選陽江市中小學“卓越教師培養工程”培養對象。兩年后,憑借教學成果與積累,她又先后入選廣東省崔艷茹名師工作室、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省級培養項目。
廖小鳳坦言,這些年來在教師“賽道”上不斷獲得機會和認可,讓自己真切感受到“鄉村教師群體的價值被肯定、被珍視”。
談及未來,廖小鳳已經有了清晰的規劃。她想繼續參與鄉村一線教學工作,把關懷教育理念融入語文課堂,并以年級長身份帶動更多班主任成長。她還在撰寫個人德育專著,希望為鄉村教育留下可復制的實踐案例。“希望我和其他鄉村教師能夠在這片天空下彼此照亮,共同前行,成就更多鄉村孩子的讀書之路。”
來源 | 廣東省教育廳、南方日報、南方+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陸河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是否繼續?